氯化铵(简称“氯铵”,又称卤砂,化学式:NH4Cl)为无色立方晶体或白色结晶粉末。味咸凉而微苦,酸式盐。相对密度1.527。易溶于水及乙醇,溶于液氨,不溶于丙酮和乙醚。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加热至100℃时开始显著挥发,337.8℃时离解为氨和氯化氢,遇冷后又重新化合生成颗粒极小的氯化铵而呈白色浓烟,不易下沉,也极不易再溶解于水。加热至350℃升华,沸点520℃。吸湿性小,但在潮湿的阴雨天气也能吸潮结块。对黑色金属和其它金属有腐蚀性,特别对铜腐蚀更大,对生铁无腐蚀作用。氯化铵由氨气与氯化氢或氨水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得到(反应方程式:NH3 + HCl → NH4Cl)。加热时又分解为氯化氢及氨:NH4Cl → NH3 + HCl,如果容器是开放体系的话,反应只向右走。
氯化铵呈白色或略带黄色的方形或八面体小结晶。
氯化铵由合成氨与盐酸直接作用而制成的一种速效氮肥,含氮量24~25%,在土壤中离解出氯离子和铵离子,后者被作物吸收,前者与土壤中氢离子结合成盐酸,长期施用氯化铵需增施石灰。氯化铵作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方法与硫铵基本相同,而施用量一般可比硫少1/5。但氯铵一般不作种肥和秧田肥,尤其不宜采用拌种或其它直接接触种子的施用方法。又因其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对如烟草、马铃薯、葡萄、柑橘和茶树等“忌氯作物”最好不用;如非用不可,也只能限于雨水较丰富或者排灌两便、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水分适宜、氯离子容易移动流失的地区使用,并且应做到基肥提早施用和严格控制施用量。同理,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排水不良的盐碱地以及少雨干旱地区,一般也不宜用氯化铵。据日本盐胺协会研究证明,氯化铵用于水田,其肥效可以超过硫铵。其原因主要有:1,施用氯化铵不存在用硫铵引起的硫化氢(H2S)毒害苗的情况;2,除了由于存在Cl-抑制NH+4的硝化以外,还因Cl-有刺激稻田中藻类的繁殖,部分NH4-N经藻类吸收后暂时转化为缓效性氮,因而有减少氮损失,延长氯铵肥效等方面的作用;3,氯离子除了有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纤维形成,增加其韧性和拉力的作用以外,还有控制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合物的浓度以及有利于抑制稻瘟病的“阻力物质”氯原酸(chlorogenicacid)C16H18O0等物质的生成,从而有减少水稻倒伏和病虫侵袭的功效。氯铵用于棉花等纤维作物,有明显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等效果。氯化铵对土壤酸化的程度大于硫铵。原因是氯铵经作物选择吸收NH4+后产生的为氯化钙,而硫铵经选择吸收后产生的为硫酸钙,由于前者的溶解度大于后者,其钙离子流失量多于后者,故氯铵更易使土壤酸化和板结,酸性土壤使用氯铵应配施石灰或其他碱性肥料,但切忌混合施用。
美特(湖北)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商家时请提及chemicalbook,有助于交易顺利完成!
陈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