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脂溶性成分中,属醌、酮型结构的有:丹参酮(tanshinone)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Ⅴ、丹参酮Ⅵ,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Ⅰ、Ⅱ、ⅡB,异隐丹参酮(isocryptotanshi-none),羟基丹参酮(hydroxytanshinone)ⅡA,丹参酸甲酸(methyltanshinonate)等。
根茎中分得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丹参新醌B,二氢丹参酮Ⅰ,亚甲基丹参醌。
从丹参注射液中得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异阿魏酸,原儿茶酸,琥珀酸(succinicacid),迷迭香酸,丹参酚酸A。
丹参酸A又称丹参素,其结构为D(+)-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D(+)-β-(3,4-dihydroxyphenyl)lacticacid],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caffeicacid)缩合形成的。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外面红色。茎高40~80厘米,有长柔毛。叶常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1~3对,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两面有毛。轮伞花序6至多花,组成顶生或腋生假总状花序,密生腺毛或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花萼紫色,有11条脉纹,长约11毫米,外有腺毛,2唇形,上唇阔三角形,顶端有。3个聚合小尖头,下唇有2齿,三角形或近半圆形;花冠蓝紫色,长2~2.7厘米,筒内有毛环,上唇镰刀形,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间裂片最大;雄蕊着生下唇基部。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6月;果期7~8月。
丹参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作用。
1、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功善活血祛瘀,性微寒而缓,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妇科明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临床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产后瘀滞腹痛。因其性偏寒凉,对血热瘀滞之证尤为相宜。
2、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本品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应用于各种瘀血病证。
3、疮痈肿毒:本品性寒,既能凉血活血,又能清热消痈。
4、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本品入心经,既可清热凉血,又可除烦安神,既能活血又能养血以安神定志。
内服: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
1、临床若丹参用量过大,或应用不当,及过敏体质病人使用,易致中毒。
2、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咽干燥、恶心呕吐、胃痛、食欲减少等。若引起过敏反应,则出现全身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有的还伴见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甚则恶寒、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随即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血压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
3、毒副反应出现后,立即停用丹参,并口服胃舒平、普鲁本辛等,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给予止血剂、维生素、大黄粉或三七粉等。发生过敏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过敏药。
1、中药配伍禁忌: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氢氧化铝、细胞色素C注射液配伍,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2)丹参能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不宜与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合用。
(3)丹参与抗酸药同用,可以产生螯合物,从而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影响疗效。
(4)丹参不宜与阿托品同用,阿托品可以阻断丹参的降压作用。
(5)丹参注射液与维生素C混合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导致二者作用的减退或消失。
(6)与西药抗凝药、镇静药、麻醉药等配伍应用时须减小剂量。
3、饮食禁忌:忌醋、酸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