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calbook
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
毛裂蜂斗菜

毛裂蜂斗菜

拼音:Máo Liè Fēng Dǒu Cài 英文名称:Petasites tricholobus Franch. 科目:菊科

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有多数纤维状根,全株被薄蛛丝状白色绵毛。毛裂蜂斗菜是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族(Senecioneae Cass.)蜂斗菜属Petasites Mill.的多年生草本植物[1]。蜂斗菜属植物全球共有18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我国有6个品种,分别是蜂斗菜P. japonicus (Seib. et Zucc.) Maxim、掌叶蜂斗菜P. tatewakianus Kitam.、盐源蜂斗菜P. versipilis Hand. Mazz、台湾蜂斗菜P. formasanus Kitam.、长白蜂斗菜P. rubellus (J. F. Gmel.) Toman和毛裂蜂斗菜P. tricholobus Fanch.,其广泛分布于东北、华东和西南部[2]。

别名

葫芦叶、旱荷叶

化学成分

根含蜂斗菜素50~55%,还含蒈烯-3、雅槛兰树油烯、α-檀香萜烯、百里香酚甲醚、呋喃雅槛兰树油烷、橐吾烯酮、白蜂斗菜素和它的当归酸酯、6-羟基雅槛兰烯内酯、白蜂斗菜素甲醚、呋喃蜂斗菜醇、6-乙酰基呋喃蜂斗菜醇、6-当归酰基呋喃蜂斗菜醇、硫-呋喃蜂斗菜二酯、呋喃蜂斗菜单酯,以及胆碱、原儿茶酸、当归酸、己酸、辛酸、β-谷甾醇、黄酮类化合物等。
  花茎含挥发油,其中含壬烯-1、当归酸、十一碳烯-1、十三碳烯-1、3-乙酰氧基壬烯-1、β-榄香烯、β-甜没药烯,以及异戊醇、已烯-3-酵-1、壬烯-1-醇-3,ι-芳樟醇、藜芦醚、蜂斗菜酮、β-石竹烯、百里香酚甲醚、蜂斗菜醇酮、十三碳三烯-1,4,7、对-聚伞花素等。还含蜂斗菜螺内酯、二氢蜂斗菜螺内酯、合模蜂斗菜螺内酯、硫-蜂斗菜螺内酯、蜂斗菜哪螺内酯、蜂斗菜醇酯、异蜂斗菜素、蜂斗菜酸。又含山柰酚、槲皮素、咖啡酸、绿原酸、延胡索酸和17种氨基酸。
  叶中挥发油的主成分是十三碳烯-1、β-石竹烯。还含蜂斗菜酸、异蜂斗菜素、蜂斗菜螺内酯。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有多数纤维状根,全株被薄蛛丝状白色绵毛。早春从根状茎长出花茎,近雌雄异株;雌株花茎高27-60厘米,具鳞片状叶;苞叶卵状披针形,长3-4厘米,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宽肾状心形,长2-8厘米,边缘有细齿,齿端具软骨质小尖,叶脉掌状两面被白色绵毛,或后多少脱毛;雌头状花序在花茎顶端排成密集的聚伞状圆锥花序,直径8-12毫米;花序梗长1-2.5厘米,有1或数枚披针形苞叶;总苞钟状;总苞片1层,10-12个,披针形,或披针状长圆形,长约7毫米,外面有小苞片雌花花冠顶端4-5撕裂,裂片不等长,丝状或钻形;花柱伸出花冠;柱头2裂;雄头状花序在花茎端排成伞房状或圆锥状,花冠管状,裂片披针形;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头状,略分枝,瘦果圆柱形,无毛;雌花的冠毛丰富,白色;雄花的冠毛较少,短于花冠。产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常生于山谷路旁或水旁,海拔700-4200米。全草入药,功效与蜂斗菜相同。

生长环境

产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常生于山谷路旁或水旁,海拔700-4200米。尼泊尔、印度和越南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陕西秦岭,山西分布新记录。

功效作用

毛裂蜂斗菜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之功效。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临床应用

毛裂蜂斗菜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毒蛇咬伤、解毒去痰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毛裂蜂斗菜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如神经保护、抗氧化、抗过敏、抗脑缺血、抗炎等[4-8]。

炮制方法

干燥的毛裂蜂斗菜全草(6.5 kg),粉碎后采用 95% 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药渣采用50%乙醇100 ℃回流提取2次,收集2次滤液浓缩得到50%乙醇提取浓缩液。50%乙醇提取液依次采用醋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体积多次萃取,依次得到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液,减压浓缩后分别获得醋酸乙酯萃取物(21 g)、正丁醇萃取物(153 g)和萃取后水层3个部位。随后采用薄层色谱(TLC)方法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中主要特征性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倍半萜类化合物在显色剂(硫酸-香兰素显色剂)下的显色特征,优选醋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后续的分离纯化。

相关植物

天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