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DISF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503346/answer/155418993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框架化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二级构筑单元的几何空间拓扑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性骨架材料设计理论。近年来,这一理论成功的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拓展到纯有机高分子范畴,并极大促进了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发展。与传统的无机多孔材料相比,共价有机骨架材料显著地优势在于它们具有良好的结构可裁剪性和功能可调性。自从2005年含硼类的COF被首次合成[1],COFs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拓扑结构从零维拓展到三维种类从无定形到晶形,孔径从微孔到介孔,越来越到的COFs材料被发现。主要有含硼类的COFs材料、亚胺类的COFs材料、三嗪类的COFs材料和其他类型的COFs材料。COFs材料由于具有高的热化学稳定性、大的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可控的化学物理性质、低的骨架密度、永久开放的孔道结构及合成策略多样化等特点,使其在催化技术、气体分离及储存、光电材料、环境与能源等诸多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其中引入手性源可以为其提供在色谱分析、对映体拆分等方面应用的潜力。而手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药物中,由于对映异构体的光学性质相反,在药物方面会造成药理活性、代谢作用及毒副作用等产生显著地差异。目前的手性COFs材料大多是在COFs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手性基团进行修饰,从而用于手性催化以及手性拆分等领域,直接从手性模块构建的手性COFs材料的研究报道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