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概述
莠去津是三氮苯类光系统Ⅱ抑制类除草剂。药剂主要经植物根吸收后沿木质部随蒸腾迅速向上传导到分生组织及绿色叶片内,抑制杂草光合作用,使杂草饥饿而死亡。莠去津的选择性是由不同植物生态及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差异而致。在玉米体内,有效成分被玉米酮酶分解生成无毒物质,因而对玉米安全。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莠去津后,莠去津已成为我国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目前我国登记的莠去津产品近1000个(含混剂)。北方玉米田使用莠去津更加普遍。2015年,据调研发现,东北地区玉米田除草剂主打品种以莠去津及其与乙草胺、2,4-滴丁酯等复配制剂为主,市场占有量与使用面积均达80%以上,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达90%以上。
图1 莠去津的结构式
莠去津的优缺点
莠去津具有杀草谱广、持效期长、防效好、成本低、使用便捷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玉米、甘蔗、高粱等作物田做苗前或苗后早期处理防除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其除草活性高于西玛津、氰草津等同类药剂。
莠去津缺点是土壤残留期长,尤其在东北地区土壤干旱、粘重、有机质含量高、温度低、降雨少的环境下降解更加缓慢,易导致敏感作物尤其是阔叶作物如大豆、花生、菜类、瓜类等的残留药害。调研发现,黑、吉、辽、蒙4省(区)玉米平均每生长季防治1.2次,除草剂亩使用量300~500 g,超过推荐用量的30%~50%。吉林、辽宁、黑龙江部分地区甚至超过推荐用量的2.5~3倍,导致后茬豆类、阔叶蔬菜、瓜类等受害,影响种植结构调整,苗后使用,易造成临近的阔叶作物棉花、瓜类、豆类、花生、马铃薯、向日葵等受到漂移药害。另外,莠去津的水溶性大,易被雨水淋溶,进入地下水中污染环境。如果长期持续超量使用,环境中莠去津(ATZ)及其主要降解物质(ATZs,包括DEA、DIA、DACT、ATZ-OH等)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产生毒性。
除草剂莠去津的科学使用
生产中应采取措施,减少莠去津使用量。一是采用除草效果理想、对作物安全、对环境友好、成本相对低廉的除草剂取代莠去津;二是通过莠去津与其他低风险除草剂混用、添加助剂等措施,降低莠去津单位面积的投入量;三是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减少化学除草剂总体投入量。
参考文献
[1] Zhao, Huaping; Liu, Yuxiu; Cui, Zhipeng; Beattie, David; Gu, Yucheng; Wang, Qingmi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1 , vol. 59, # 21 p. 11711 - 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