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脂(Lanolin)是一种附着于羊毛上的脂肪状物质,因其富含多种功能性组分,在医药行业和日用化学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由该组分引起的“致敏性”相关话题在国际社会一直备受讨论,且无定论。
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ACDS)在第34届年会上,将“羊毛脂”评定为2023“年度接触性过敏原”。据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报告显示,“年度接触过敏原”可以包括频率不断增加的过敏原、新报告的过敏原以及具有新视角的已知过敏原。虽然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对于“羊毛脂”的“致敏性”有了定论,但关于这一话题的争议显然没有结束。
羊毛脂是什么?
羊毛脂,是由羊皮脂腺分泌出而黏附于羊毛毛被中的脂类物质的多组分混合物,从洗羊毛废液中回收而得。因其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渗透性,使其在医药和化妆品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羊毛脂作为生物质原材料,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一世纪古希腊时期。届时,古希腊医学家和药理学家Dioscorides用“Oesypus”来命名该物质及其衍生物,在他的著作《药物》中,提到了一种从羊毛热洗液中提取羊毛油脂的技术。在中世纪,羊毛脂被列入了部分药典中,其中包括1565年的《Coloniense》。
19世纪上半叶,由于洗毛技术的改进等改变了羊毛脂的通用特性,这也使得使用量大幅减少。之后,由于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直到本世纪下半叶才有可能获得当时所需的羊毛脂。实际上,直到19世纪后期,该成分才被定义为“羊毛脂” (Wool wax)。不同于普通动植物油脂,它不含甘油,更确切的说还是属于蜡的范畴,因此,也称之为“羊毛蜡”。
19世纪80年代,药理学家Oscar Liebreich和Otto Braun开发了一种通过离心过程进一步提炼和纯化羊毛脂的方法,并以基于拉丁语中羊毛(lana)和油(oleum)的名字为新产品申请了专利。此后,羊毛脂成为医药制剂中一种受欢迎和广泛使用的成分,相关科学研究也逐步加深。作为化妆品原料,人们发现羊毛脂具有柔软皮肤、防止脱脂及保持水分防止皮肤皲裂,以及还能起到一定的助乳化作用。自20世纪以来,羊毛脂逐渐成为各种化妆品和药物制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羊毛脂会致敏?
随着化妆品的普及与不断发展,羊毛脂相关提取技术发展不足与个体受众差异化导致的过敏问题逐渐显现。有专家表示,从2000年以来对羊毛脂的研究发现,其中含有一种名为羊毛脂醇的成分,实际上是导致皮肤过敏反应的元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让羊毛脂收获后的提纯、消除杂质和各种化学药物的污染成为可能。而部分相关产品过敏的假定危害,是错误的科学和未能认识到斑贴测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结果。
综合当前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实验数据来看,现代高纯度的羊毛脂引起的皮肤过敏不是不存在,而是该成分的致敏性弱,进而引发皮肤过敏的概率低。实际上,它致敏性弱,但不排除错误的科学认知和当下斑贴测试的局限性引起的过敏反应。而对于使用含有“羊毛脂”化妆品而出现过敏症状的消费者来说,应该从皮肤具体情况出发,进一步明确过敏原因,从而规避风险。相信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致敏性”这一争议能够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