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概述[1]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的根,系传统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抗菌利尿、杀虫等功效,用于热痢、便血、湿疹、皮肤瘙痒等。植化研究显示其富含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苦参提取物及其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苦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大多为二氢黄酮(黄烷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酮醇)。从该植物总黄酮部分分离和鉴定了约60余个黄酮类化合物,显示活性的主要有苦参酮(kurarinone)、去甲苦参酮(norkurarinone)、槐黄烷酮G(sophoraflavanoneG)、槐黄醇(sophoflavescenol)、苦参啶(kuraridin)、苦参啶醇(kuraridinol)、苦参醇(kurarinol)、高丽槐素(maackiain)、苦醇(kushenol)、三叶豆紫檀苷(trifolirhiz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黄腐酚(xanthohumol)、勒奇黄烷酮A(leachianoneA)等。
近年分离的有sophoraflavanoneK、L,8-lavandulylkaempferol,cyclokuraridin[1],sophoradichromaneA~C[2],以及(2S)-6[2(3-羟异丙基)-5-甲基-4-己烯基]-5-甲氧基-7,2′,4′-三羟基黄烷酮、(2S)-5,4′-二甲氧基-8-薰衣草基-7,2′-二羟基黄烷酮、5-甲氧基-7,2′,4′-三羟基-8-[3,3-二甲烯丙基]-黄烷酮等。
结构
应用[1-2]
有研究基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基于血管新生基因网络确定药物特定作用的新方法,对“清络饮”方中药物成分进行了虚拟筛选,结果发现:作为清络饮中“苦参”的黄酮类成分之一的苦参酮,对于内皮细胞增殖这一重要过程,其作用评分优于苦参碱,表明其具有显著作用;苦参酮具有显著的抗内皮细胞增殖活性。苦参酮对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ug/ml。
苦参酮对HUVEC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在苦参酮的干预下,VEGF刺激的HUVEC增殖过程受到了显著的抑制,HUVEC细胞的存活能力明显下降。并且随着苦参酮用量的梯度式增加,HUVEC细胞存活能力的下降越发明显。经计算量效关系,苦参酮对HUVEC细胞生长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ug/ml,表明苦参酮具有很强的抗血管新生作用。与此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给药剂量的条件下,苦参酮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要明显强于苦参碱。
此外,槐黄烷酮G、苦参酮2个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具强的清除活性,IC50分别为5.6、7.73μg/mL,还可剂量相关地恢复由AAPH降低的LLC-PK1细胞活力,提示对细胞氧化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制备[3-4]
方法1:苦参酮的分离与鉴定:500克的苦参干药材用3000毫升95%的乙醇室温浸提3次,提取液合并,经真空浓缩蒸干,得粗提物65克。提取物经水和乙酸乙酯分配三次,合并乙酸乙酯溶液,浓缩蒸干得30克浸膏。浸膏经LH-20柱层析,以甲醇为洗脱剂,得10克的粗品。粗品依次用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丙酮/石油醚=1∶2,及反相材料(RP-18)柱层析,以甲醇/水=65∶35洗脱得2克的苦参酮(得率0.4%)。
方法2:同时制备苦参总黄酮提取物和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中苦参总黄酮提取物主要包含降苦参酮、苦参酮、异苦参酮等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和三叶豆紫檀苷、黄腐醇、苦参啶等其他黄酮类化合物。苦参总生物碱提取物主要包含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槐胺碱等。
苦参总黄酮提取物和总生物碱提取物可由溶剂提取法、溶剂萃取法、大孔吸附树脂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柱色谱法、液-液逆流分配色谱法等任意一种方法,或这些方法的任意组合制备获得。所制得的苦参总黄酮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以重量计为5~100%,其中降苦参酮、黄腐醇、苦参啶、三叶豆紫檀苷四种成分的含量占全部黄酮类成分含量以重量计为5~100%;苦参总生物碱提取物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以重量计为5~100%,其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参碱、槐果碱四种成分的含量占全部生物碱类成分含量以重量计为5~100%。
主要参考资料
[1] 苦参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CN200910092412.1苦参酮作为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的药物有效成分
[3] CN200410030938.4苦参酮及其衍生物、类似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
[4] CN200710122642.9一种同时制备苦参总黄酮提取物和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