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甙
熊果甙 性质
熔点 | 195-198 °C |
---|---|
沸点 | 375.31°C (rough estimate) |
比旋光度 | -64 º (c=3) |
密度 | 1.3582 (rough estimate) |
折射率 | -65.5 ° (C=4, H2O) |
储存条件 | Inert atmosphere,Room Temperature |
溶解度 | H2O:50 mg/mL热的,透明 |
形态 | 固体 |
酸度系数(pKa) | 10.10±0.15(Predicted) |
颜色 | 白色 |
旋光性 (optical activity) | [α]/D -64.0±2.0°, c = 3 in H2O |
水溶解性 | 10-15 g/100 mL at 20 ºC |
敏感性 | Hygroscopic |
Merck | 14,773 |
BRN | 89673 |
稳定性 | 稳定的。有吸湿性,储存在干燥氮气下。 |
InChIKey | BJRNKVDFDLYUGJ-RMPHRYRLSA-N |
LogP | -1.350 |
CAS 数据库 | 497-76-7(CAS DataBase Reference) |
EPA化学物质信息 | .beta.-D-Glucopyranoside, 4-hydroxyphenyl (497-76-7) |
熊果甙又称为4-羟基苯基-β- D -吡喃葡萄糖苷, p -熊果苷。其化学式为C12H16O7,是一种由杜鹃花科植物熊果叶中萃取出的成分,能够通过抑制体内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祛除色斑和雀斑,同时还有杀菌、消炎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化妆品中。熊果甙是美白化妆品的理想增白剂,有两种旋光异构体,即α及ß型,具有生物活力的是ß异构体。室温下为白色略带淡黄色粉末,易溶于水 、甲醇、乙醇及丙二醇、甘油水溶液,溶解后无沉淀液,不溶于氯仿、乙醚、石油醚等。
熊果甙因从杜鹃花科熊果属植物熊果叶中被发现而得名,其后又在杜鹃花科越桔属植物越桔、蔷薇科梨属植物沙梨树(西洋梨、小山梨)、虎耳草科虎耳草属植物虎耳草等的叶子中被发现,提取后作为药物和化妆品添加剂使用。
亦可化学合成。将熊果叶粉碎冲洗干净后加水煮沸,抽提2次,合并水抽提液并减压浓缩至糖浆状,再加入甲醇使其溶解,滤除甲醇不溶物,减压回收甲醇后即为熊果甙粗品。若在水中以活性炭脱色、过滤、重结晶,即得熊果甙纯品。
熊果甙通过抑制生产黑色素的酵素酪胺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作用原理类似美白药物对苯二酚。但对苯二酚存在副作用。它能够迅速渗入肌肤,在不影响皮肤细胞增殖浓度的同时,有效地抑制皮肤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形成,通过自身与酪氨酸酶的结合,加速黑色素的分解与排泄,从而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祛除色斑和雀斑。它对黑色素细胞却不产生毒害性、刺激性、致敏性等副作用,同时还有润肤、愈创、杀菌和协同抗炎等作用。是目前国外流行的最安全有效的美白原剂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的皮肤美白祛斑活性剂。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 | Xn |
---|---|
危险类别码 | 20/21/22-36/37/38 |
安全说明 | 22-24/25-36-26 |
WGK Germany | 3 |
RTECS号 | CE8863000 |
F | 3-10-23 |
海关编码 | 29389090 |
毒害物质数据 | 497-76-7(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
提供商 | 语言 |
---|---|
英文
|
|
中文
|
|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