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 IFN-I)是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的核心效应分子,其中干扰素α1(IFN-alpha1)作为首个被发现的IFN-α亚型,在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中扮演关键角色。IFN-alpha1通过结合细胞膜受体IFNAR1/IFNAR2复合物,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数百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从而发挥广谱抗病毒活性及免疫调控功能。针对IFN-alpha1的高特异性检测工具,对于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开发相关治疗策略及诊断试剂具有重要意义。
产品特性:精准识别,灵敏捕捉
IFN-alpha1 Recombinant Rabbit mAb (SDT-095-163) 是一款基于兔单克隆抗体(Rabbit mAb)技术开发的重组抗体,专为科研场景设计,具备以下特性:
- 高特异性靶向:
- 抗体特异性针对IFN-alpha1的N端24-189位氨基酸序列(覆盖关键功能域),经四重特异性筛选流程(免疫后血液样本检测、双阳性流式细胞分选、阳性B细胞鉴定、重组表达抗体全面验证),确保仅识别IFN-alpha1而不与其他IFN-α亚型(如IFN-alpha2、IFN-alpha13)或I型干扰素(如IFN-beta)发生交叉反应。
- 皮摩尔级灵敏度:
- 兔单抗的亲和力为小鼠单抗的10-100倍(KD值低至10⁻¹² M),可检测低丰度IFN-alpha1抗原,适用于血浆、组织匀浆及细胞培养上清等复杂样本的分析。
- 重组技术保障:
- 采用真核表达系统(如HEK293细胞)生产,抗体经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多步纯化,纯度>95%,内毒素水平<1.0 EU/μg,确保实验稳定性与重复性。
- 多平台兼容性:
- 支持ELISA、Western Blot(WB)、免疫荧光(IF)、免疫组化(IHC)、流式细胞术(FCM)等多种实验技术,满足从分子到细胞水平的检测需求。
科研应用:赋能免疫与肿瘤研究
- 抗病毒机制研究
- 病毒-宿主互作:研究IFN-alpha1在抑制病毒复制周期(如埃博拉病毒、HCV)中的作用,解析其通过ISGs(如MX1、OAS1)降解病毒RNA或阻断病毒蛋白合成的机制。
- 干扰素逃逸策略:分析病原体(如HIV、流感病毒)如何通过拮抗IFN-alpha1信号通路(如抑制IRF3磷酸化)实现免疫逃逸。
- 肿瘤免疫研究
- 免疫微环境分析:检测肿瘤组织中IFN-alpha1的浸润水平,研究其与癌症预后及免疫治疗响应(如PD-1/PD-L1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
- 治疗性抗体开发:筛选针对IFN-alpha1的激动性抗体,探索其作为肿瘤免疫治疗佐剂的潜力。
- 自身免疫疾病研究
- 病理机制解析:研究IFN-alpha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异常表达,探索其与自身免疫反应失控的关联。
- 药物靶点验证:评估靶向IFN-alpha1的小分子抑制剂(如JAK激酶抑制剂)在自身免疫疾病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技术优势:SingleB®平台驱动精准抗体开发
本抗体依托SingleB®快速单抗发现技术,通过以下创新流程提升性能:
- 单B细胞筛选:从免疫兔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直接分选抗原特异性B细胞,避免传统杂交瘤技术的细胞退化风险。
- 多技术验证:经Elisa、WB、IHC、FCM等多平台验证,确保批次间稳定性与实验重现性。
- 翻译后修饰兼容性:兔单抗可识别IFN-alpha1的糖基化、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变体,支持表观遗传学研究。
学术支持:研究实例与文献依据
- 抗病毒研究:IFN-alpha1通过激活STAT1/STAT2信号通路抑制埃博拉病毒复制(参考文献:Nature, 2024)。
- 肿瘤学研究:肿瘤微环境中IFN-alpha1的表达水平与癌症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5)。
- 技术验证:基于兔单抗的IFN-alpha1检测试剂盒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表现出高灵敏度与特异性(参考文献:Clinical Chemistry, 2023)。
结语
IFN-alpha1 Recombinant Rabbit mAb (SDT-095-163) 凭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及多技术兼容性,为免疫机制研究、肿瘤免疫疗法开发及自身免疫疾病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支持。其依托的SingleB®技术平台进一步确保抗体性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助力科研工作者在复杂生物样本中实现精准检测,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IFN-alpha1 Recombinant Rabbit mAb (SDT-095-163) 更多商品信息请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