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贝母是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干燥鳞茎,也被称为“藤贝母”。它的形态特征包括不规则的块状、多角状或三棱形,直径在1.5-2.5cm之间。假贝母的外部颜色为暗棕色至透明的红棕色,表面凹凸不平,具有多直裂纹。顶端有一突起的芽状物,质地坚硬,断面角质。它具有微焦糊的气味,味道微咸而苦。假贝母主要用于治疗疮疡肿毒及蛇虫咬伤。
假贝母、藤贝母
主要成分为皂苷类、甾醇类、糖类、蒽醌类等。其中三萜皂苷类为其特征性成分和有效成分。
攀援性蔓性草本。鳞茎肥厚,肉质,白色,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径达3cm。茎纤细,无毛,具棱沟。叶柄纤细,长1.5~3.5cm;叶片卵状近圆形,长4~11cm,宽3~10cm,掌状5深裂,每裂片角3~5浅裂;侧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中间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基部小裂片先端各有1个显着突出的腺体,叶片两面无毛或仅大脉上有短柔毛。卷须丝状,单一或2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极稀花单生,花梗纤细,花黄绿以;花萼花冠相似,裂片均为卵状披针形,先端具长丝状尾;雄蕊5,离生,花丝分离或双双成对;子房近球形,疏散生不显着的状态凸起,花柱3,柱头2裂。果实圆柱状,长1.5~3cm,径1~1.2cm,成熟后由果先端形裂,果盖圆锥形,具6颗种子,种子卵状菱形,暗褐色,表面有雕纹状突起,边缘的膜质的翅,翅长8~10mm,宽约5mm,厚1.5mm,先端有膜质的翅,翅长8~10mm。花期6~8月,果期8~9月。
喜湿暖湿润气候。耐严寒。对土壤适应很广,但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栽培。
生于山坡或平地。分布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主产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土贝母地下块茎可以入药,性味苦、微寒。有散结, 消肿,解毒功能;用于乳痫肿,颈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 乳腺炎,肥厚性鼻炎等症。
散结毒,消痈肿。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及蛇虫毒。
①《本草从新》:治外科痰毒。
②《百草镜》:能散痈毒,化脓行滞,解广疮结毒,除风湿,利痰,敷恶疮敛疮口。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治淋巴腺结核,急性乳腺炎初起,痈肿。
1.恶心呕吐。通常由土贝母刺激胃肠道引起。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腹痛腹泻。可能是因为土贝母中的某些成分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导致胃肠平滑肌痉挛或分泌物增加。可表现为腹部绞痛、腹泻等症状,长期腹泻会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及营养不良。
3.皮疹。可能是由于个体对土贝母中所含有的某种物质过敏所致。症状包括红斑、丘疹等皮肤病变,严重者可能出现瘙痒、水肿等情况。
4.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是由于土贝母中的生物碱类物质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而发挥作用。临床表现包括嗜睡、昏迷甚至呼吸衰竭等,需要紧急处理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5.肝功能损害。主要是因为土贝母中含有的一些化学成分经肝脏代谢后产生的毒性效应。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取原药,除去杂质,捣碎;或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