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棒是一种尺度从几纳米到上百纳米的棒状金纳米颗粒。金是一种贵金属材料,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金纳米颗粒沿袭了其体相材料的这个性质,因此具有相对稳定,却非常丰富的化学物理性质。
金纳米棒拥有随长宽比变化,从可见到近红外连续可调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波长,极高的表面电场强度增强效应(高至107倍),极大的光学吸收、散射截面,以及从50%到100%连续可调的光热转换效率。它具有独特的光学、光电、光热、光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性质。
高吸收截面,产生热量多
最大波长吸收范围:670 nm至760 nm
多种尺寸可供选择
可提供多种尺寸的PEG spacer (2 kDa至10 kDa)
生理缓冲液中稳定
低非特异性蛋白质和小分子吸附。
金纳米棒和金纳米粒子的区别:金纳米棒是长而细的杆状结构,制备时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对金离子进行还原并在表面修饰,同时需要一定的模板和条件控制。金纳米粒子则是球形,可以通过还原金离子溶液或激光烧蚀法等方法获得。金纳米棒在长波长区域更容易吸收和散射光线,这源于其长尺寸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金纳米粒子则在可见光区域具有明显的吸收峰。
金纳米棒可用于多种应用,包括生物传感、光热疗法、生物测定、生物医学成像和药物输送。金纳米棒的光学特性、可调节的表面化学和相对生物相容性使其具有作为靶向药物输送载体的独特功能。它也广泛用于光热治疗技术,其中近红外 (NIR) 激光器以其共振波长选择性地照射纳米棒,以引起局部加热,而不会对周围(红外透明)组织造成损害。金纳米棒通常用于光声成像,作为体外生物成像的分子靶向造影剂。这种纳米材料因其可调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对局部折射率的敏感性而作为生物传感器的用途而受到相当大的关注,可作为其化学环境的探针。
金纳米棒的制备包括晶种生长法,硬模板法以及光化学合成法。晶种生长法是在生长溶液里加入一定量的金纳米颗粒种子,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晶种定向生长为一定长径比的金纳米棒。硬模板法是将金通过电化学沉积到纳米级多孔渗水的聚碳酸酯或氧化铝膜上的小孔内,随后将模板溶解即可得到金纳米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