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

2020/10/24 7:56:57

概述[1]

氨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为对细菌的DNA和 RNA合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化学结构上其特点是在喹啉环的6位上导入了氟,而7位都连有哌嗪基的衍生物,使本来亲脂性的吡酮类药物增加了适度的亲水性,降低了蛋白结合率,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抗菌谱比代及第二代喹诺酮类明显扩大,抗菌活性亦显著增强。

药代动力学[2]

Cook J A等人采用双盲法并用安慰剂对照实验,选择48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分六个剂量组口服氨氟沙星,进行药动学研究。六个不同剂量为200、400、600 mg/12小时和400、600、800mg/8小时。六组中每组有6例服用药物,2例服用安慰剂,连续服药10天并在第11天早上再服1次。在服药后第1、5、11天 , 用高压液相层析仪测定血浆中和尿中氨氟沙星的浓度。

实验表明,氨氟沙星浓度在第5天达到稳定状态。对应于上述六个剂量组,第1天服药后,氨氟沙星在血浆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2±1.12、4.98±1.44、5.4 0±2.02、4.5 9±2.17、6.53±2.44 和8.01±3.00μg/ml;第11天分别为2.30±0.95、5.41±0.74、8.05±1.68、 6.87±2.81、9.53±0.50 和11.9±1.92μg / ml。氨氟沙星能被迅速吸收。观察到它在体内达到浓度的平均时间为0.98小时。氨氟沙星在血浆中的半减期为 3.58~ 5.78小时。第11天服药后0~2小时内收集的尿样中氨氟沙星的平均浓度,上述六组分别为105、417、376、336、518和464μg/ m l。 在尿中原形的量占53.9%。

Cook JA等人又通过60例志愿者服用氨氟沙星和18例服用安慰剂进行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比后者在胃肠、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皮肤的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但总的结果表明,氨氟沙星耐受性良好。只有当服用一天1200 mg 或更多的氨氟沙星时,才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副反应,包括疹痒和转氨酶升高。

制备[3]

FR 2916446报道了氨氟沙星可通过上述方法制备。

主要参考资料

[1]养猪词典

[2]苗华.健康志愿者口服不同剂量的氨氟沙星(Amifloxacin)的药动学和安全性研究[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1(01):53-54.

[3] Nov 28, 2008 FR 2916446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文章中涉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阅读量:215 0

欢迎您浏览更多关于氨氟沙星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