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页 > 酮康唑>新闻专题>药品说明书

酮康唑_药品说明书

2016/3/23 10:58:42

酮康唑又称霉康灵、里素劳。一种广谱抗真菌的咪唑类衍生药物。化学式为C26H38Cl2N4O4。口服后肠胃道吸收良好,毒性小,疗效高,既能治疗浅部真菌病又能治疗深部真菌病。系白色或淡褐色粉末,无臭、无味、易溶于酸性溶剂中。对各种表皮癣菌如发癣菌(Trichophyton spp)、小孢霉(Microsporum spp)和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spp),以及多种深部真菌如皮炎芽酵母(Blastomyces dermatitidis)、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都有抑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干扰细胞中麦角甾醇的合成,进而破坏细胞膜的构造和透性。口服后在胃酸中迅速溶解,胃肠道吸收良好。可用于治疗皮肤癣病、甲癣、花斑癣、皮肤假丝酵母病、黏膜假丝酵母病、系统性假丝酵母病、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着色霉菌病和足菌肿等。

【性状】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药理作用】 
1,酮康唑属吡咯类抗真菌药,对深部感染真菌如念珠菌属、着色真菌属、球孢子菌属、组织浆胞菌属、孢子丝菌属等均具抗菌作用,对毛发癣菌等亦具抗菌活性。本品对曲霉、申克氏孢子丝菌、某些暗色孢科、毛霉属等作用较弱。本品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主要固醇类-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并改变其通透性,以致重要的细胞内物质外漏。本品可抑制真菌的三酰甘油和磷脂的生物合成,抑制氧化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引起细胞内过氧化氢积聚导致细胞亚微结构变性和细胞坏死。对白念珠菌则可抑制其自芽孢转变为侵袭性菌丝的过程。
2,毒理学动物长期毒性实验表明,本品可使碱性磷酸酶明显上升,肝细胞变性。
3,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其生长。可用于治疗浅表和深部真菌病,如皮肤和指甲癣、阴道白色念珠菌病、胃肠真菌感染等,以及由白色念珠菌、类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全身感染。
4,本品是一种良好的口服广谱抗真菌药物。可治疗皮肤、头皮和指甲、甲周的皮霉菌、酵母菌感染,口腔及胃肠道念珠菌感染,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和其他浅表和深部真菌病等,但对霉菌性脑膜炎无效。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肠胃道刺激和头痛等,少数有寒战、血清转氨酶的升高等。过敏体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长期用药应注意肝、肾和眼功能变化。一般剂量为每天200~400mg。

【药代动力学】
本品在胃酸内溶解吸收,胃酸酸度减低时可使吸收减少,餐后服用可使其吸收增加。本品餐后服用的生物利用度为75%。单剂口服本品200mg和400mg后,血药峰浓度分别为3.6±1.65mg/L和6.5±1.44mg/L。达峰时间为1~4小时。本品吸收后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至炎症的关节液、唾液、胆汁、尿液、肌腱、皮肤软组织、粪便等。对血-脑脊液屏障穿透性差,大多数情况下,脑脊液药物浓度低于1mg/L。本品亦可透过血胎盘屏障。血清蛋白结合率约为90%以上。消除半减期为6.5~9小时。部分药物在肝内代谢,降解为无活性的咪唑环和哌嗪环。代谢物及原形药主要由胆汁排泄,经肾脏排出仅占给药量的13%,其中约2%~4%为药物原型,本品亦可分泌至乳汁中。
口服吸收良好,同时服用H2受体阻断药、利福平或抗酸药可降低本药的生物利用度以及血药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0%,T1/2为8小时且随剂量增加而延长。酮康唑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在角化细胞可达有效浓度,在阴道黏液的浓度与血药浓度相同。药物在肝脏灭活,并随胆汁和尿液排泄。

【适应证】
酮康唑适用于下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
1.念珠菌病、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感染、尿路念珠菌感染,局部治疗无效的慢性、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2.皮炎芽生菌病。
3.球孢子菌病。
4.组织胞浆菌病。
5.着色真菌病。
6.副球孢子菌病。由皮肤真菌和酵母菌所致的皮肤真菌病、花斑癣及发癣,当局部治疗或口服灰黄霉素无效,或难以接受灰黄霉素治疗的严重顽固性皮肤真菌感染,可用本品治疗。

【不良反应】
常见为恶心、厌食和呕吐且与剂量有关,与食物同服、睡前服用或分次服用可减轻反应。约4%患者可产生过敏性皮疹,2%有瘙痒症。大剂量服用可抑制人的甾醇生物合成,如抑制皮质激素和睾丸激素的合成,产生男性乳房增生等。肝毒性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虽发病率低,但可引起死亡。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1.肝脏毒性反应在长期使用后易发生,可致血清转氨酶可逆性升高。偶有严重肝毒性反应,主要为肝细胞型,临床表现为黄疸、尿色深、粪色白、异常乏力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正常,但也有死亡病例报道。儿童中亦有肝炎样病例发生。
2.可致男性乳房发育,与抑制睾丸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有关。
3.偶有皮疹、头晕、头痛、嗜睡、畏光、牙龈出血、血小板减少、甘油三酯升高及双手感觉异常等。
4.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腹痛等。
5.动物实验有致畸的报道。

【药物相互作用】
1.酮康唑与抗凝血药或降糖药同用时,可使后者作用增强,应调整后者剂量。
2.与环孢素并用,可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并可使肾毒性增加。
3.与西咪替丁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制酸药、抗胆碱药同用,后者可使胃肠道pH升高,使本品吸收减少。如联用,应在服用本品后至少2小时,方可服用后者。
4.异烟肼或利福平分别与本品合用时,可使本品或利福平血药浓度明显降低; 当三药合用时,则本品或利福平血药浓度不能测出。故三药并用或两药并用时应谨慎。
5.与苯妥英钠并用,可使酮康唑发生代谢改变,使达峰值时间延长,应注意两药并用效果。

【注意事项】
1.对酮康唑过敏者、严重肝功能损害者、孕妇及1岁以下幼儿禁用,哺乳期妇女、老年人、肝、肾能损害和胃酸缺乏者慎用。
2.用药期间避免强光照射。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3.应与食物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反应,也可促进药物吸收。
4.静脉给药毒性较大,如红细胞压积下降、血小板减少、低血钠、高血脂和贫血等; 静注过快,可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用时应慎重。
5.下列情况应慎用:(1)胃酸缺乏(可能引起本品的吸收减少)。(2)酒精中毒或肝功能损害(本品可致肝毒性)。
6.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清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可能不伴肝炎症状,然而,如果血清氨基转移酶值持续升高或加剧,或伴有肝毒性症状时均应中止酮康唑的治疗。
7.如同时应用西咪替丁或呋喃硫胺,应至少于服用本品2小时后服用。
8.本品可引起光敏反应,故服药期间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明亮光照下,可佩戴有色眼镜。
9.服药期间禁服酒精类饮料。如发生头晕、嗜睡时需引起注意。
10.肾功能损害者应用本品不需减量。
11.本品对血-脑脊液屏障穿透性差,不宜用于真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本品对曲霉、毛霉或足分支菌感染的疗效亦不佳,亦不宜选用。
12.对诊断的干扰:可致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也可引起血胆红素升高。

【用法与用量】
口服:成人常用量:每日0.2~0.4g,必要时600mg,顿服或分2次服用。小儿常用量:2岁以上小儿每日按体重3.3~6.6mg/kg,顿服或分2次服用。
外用:将本品涂在皮肤或头皮上,待3~ 5分钟后用清水冲净。
脂溢性皮炎和头皮糠疹:每周2次,连续3~ 4周。
花斑癣:每日1次,每次5mL。
一般感染顿服200mg, 1次/日,疗程:真菌性口腔炎10日;皮肤、毛发真菌病1~2个月;全身白色念珠菌病1~2 个月;类球孢子病和组织胞浆菌病2~6个月等酌情而定。阴道白色念珠菌病,400mg/次, 2次/日;儿童一至四岁50mg;五至十二岁 100mg/日。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酮康唑可透过血胎盘屏障。动物实验表明本品可致畸,如发生大鼠的并指、少指(趾)及难产等。美国FDA资料表明,该药在孕妇中应用属C类,即动物实验研究有毒性,对人类研究缺乏充足的资料。因此孕妇应避免应用。本品可分泌至乳汁中。在人类应用本品尚未证实有问题存在,但本品可使新生儿发生核黄疸的可能性增加,哺乳期妇女有指征应用时应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儿童用药】
本品在小儿中的应用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2岁以下婴幼儿的应用缺乏资料,因此本品不宜用于2岁以下小儿。2岁以上儿童亦不宜应用,如确有指征应用时,需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应用。

【老人用药】
1.酒精和肝毒性药物与酮康唑合用时,肝毒性发生机会增多。
2.本品与华法林、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抗凝药同时应用可增强其作用,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对患者应严密观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3.环孢素与本品同时使用会升高前者的血药浓度,并可能使肾毒性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当两药同时使用时,应对环孢素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4.制酸药、抗胆碱能药物、解痉药、组胺H2受体阻滞药、奥美拉唑、硫糖铝等同时应用时可使本品吸收明显减少,因此应于服用本品2小时后应用此类药物。
5.利福平与本品同时服用时,前者会降低后者的血药浓度,增加肝脏毒性,因此两药不应同时服用。与异烟肼同用时可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故应谨慎合用。
6.苯妥因与吡咯类合用时,可使苯妥因的代谢减缓,导致苯妥因血药浓度升高,同时使吡咯类血药浓度降低。
7.本品与西沙必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合用属禁忌,因合用时抑制细胞色素P450代谢通道,可导致心律紊乱。
8.去羟肌苷所含缓冲剂可使消化道pH升高,影响本品吸收,必须合用时需间隔2小时以上。
9.酮康唑与两性霉素B有拮抗作用,合用时疗效减弱。

【贮藏】 遮光,密封,干燥处保存。
【规格】 0.2g
【剂型】 胶囊剂 片剂

以上信息由ChemicalBook的小刚收集整理。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文章中涉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阅读量:16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