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蜡,也叫做白蜂蜡,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分泌的蜡。蜂蜡具有解毒,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溃疡不敛,臁疮糜烂,外伤破溃,烧烫伤。该物质也可用作药用辅料,可用于增加乳膏和软膏的稠度以及稳定油包水型乳剂等,它也可用作缓释片的薄膜包衣,在医药化工生产领域中有较好的应用。
图1 蜂蜡的性质图
基本介绍
蜂蜡是由蜂群内适龄工蜂腹部的4对蜡腺分泌出来的一种脂肪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有酸类、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醇和碳水化合物。此外,该物质成分中还有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芳香物质等。在蜂群中,工蜂利用自己分泌的蜡来修筑巢脾、子房封盖和饲料房封盖。巢脾是供蜜蜂贮存食物、培育蜂儿和栖息结团的地方,因此,它既是蜂群的产品,又是其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物料。常见的蜂蜡为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它呈黄色、淡黄棕色或黄白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光滑。该物质用手搓捏能软化,具有蜂蜜样香气,味微甘。
来源
该物质是工蜂蜡腺(真皮细胞的特化物)分泌而来的,工蜂腹部第4~7节腹面各有1对蜡腺,蜡腺分泌的蜡液在蜡镜上凝结成蜡鳞,然后工蜂用后足将蜡鳞收集起来并移到口器中咀嚼使之成形。人工合成方法:春、秋季,将取去蜂蜜后的蜂巢,入水锅中加热熔化,除去上层泡沫杂质,趁热过滤,放冷,该物质即凝结成块,浮于水面,取出即为黄蜡,黄蜡丙经熬炼、脱色等加工过程即可得到它。值得说明的是工业上常用的白蜂蜡系由该物质(蜜蜂分泌物的蜡)氧化漂白精制而得。
组成成分
蜂蜡是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物,且因蜂种、蜜源等不同而有差异,但主要成分都是酯类、酸类、烃类和醇类,其中酯类含量约为70~75%左右,酸类含量约为19~25%左右,烃类含量约为10~16%左右,而醇类含量约为3~5%左右,另外在该物质中尚含少量的矿物质、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及芳香族化合物等。
药用价值
蜂蜡具有收涩,解毒,生肌,定痛的功效,它可用于治疗治疮痈久溃不敛,臁疮,烧烫伤,熔化敷患处。该物质可预防痈疽毒气内攻,这种情况下一般配白矾等制成丸剂服。它的药用价值非常高,中医学上该物质有解毒、生肌、定痛的功效,内服和外敷可主治内急心痛,下痢脓血,久泻不止,胎动下血,疮痈内攻,久溃不敛,水火烫伤等。西医方面由于它的主要成份是高级脂肪酸和高级一元醇所形成的酯,将其制成各种软膏、乳剂、栓剂,可用来治疗溃疡、疖、烧伤和创伤等多种疾病。口腔咀嚼该物质能治疗咽颊炎和上颌窦炎。咀嚼封盖蜡能增强呼吸道免疫力和治疗鼻炎,副鼻窦粘膜炎及干草热病。将蜂蜡制成清凉压布软膏敷贴患部,可治疗闭塞性动脉内膜炎、牙周炎和痉挛性结肠炎。该物质与碳酸钙、矿物油和纯松脂混合而成的化合物可以治疗慢性乳腺炎、湿疹、烧伤、创伤、癣、皮炎、脓肿乳头状瘤。作为药物,该物质一般使用方法是外用适量,熔化敷患处并且常作成药赋型剂及油膏基质。[1]
用途
蜂蜡是蜜蜂在巢穴中产生的一种物质,它是一种天然的宝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它的成分很多的而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用途也很广比如可以制作成装饰品,它也具有良好的药用功效比如退热止咳。
保护皮肤
蜂蜡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该物质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维生素E,这些成分有助于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使皮肤保持滋润和光滑。同时它还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水分的流失,提高皮肤的保湿能力。该物质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该物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乳化性,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妆品中。它可以帮助产品保持稠度和质地,增加其延展性和附着力。另外,它还可以增加口红、唇膏等产品的光泽度,使其更加持久。
医药应用
蜂蜡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蜂蜡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小面积烧伤、创伤、溃疡等皮肤问题。它还可以用于制作药膏、乳膏等外用药品,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2]
防腐作用
蜂蜡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可以用于保护木制家具、木地板等以增加它们的寿命。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制作蜡烛、护养木器等,起到美化和保护的作用。
食品加工生产
蜂蜡在食品中的应用:它可以用作食品包装材料的涂层,用于保护食品的新鲜和延长保质期。该物质具有天然的防霉防蚊虫的作用,可以用于制作食品蜡纸和食品蜡布,保护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工艺品制作
蜂蜡在工艺品制作中的应用:它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可以用于制作蜡烛、蜡画等工艺品。该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制作中,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蜂蜡作为一种天然宝藏,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具有保护皮肤、防腐、抗菌等功效,还可以用于化妆品、医药、家居护理、食品等方面。它的丰富功能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尊重和善用它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保存方法
蜂蜡类似于固体油脂,避光保存即可。天然该物质本身有抗氧化抗菌功能,不易变质。但是它怕潮,在日常保存时要注意防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