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贝西沙星药理学研究及结构解析

2024/3/22 9:39:03 作者:飞斯

背景及概述

盐酸贝西沙星(besifloxacin hydrochloride),化学名为(R)-7-(3-氨基氮杂环庚烷-1-基)-8-氯-1-环丙基-6-氟-4-氧代-1,4-二氢喹啉-3-甲酸 盐酸盐,于2009年在美国上市。临床上使用0.6%的盐酸贝西沙星眼用混悬液,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在临床中显示出优越的杀菌效果。

制备

已见文献报道的盐酸贝西沙星的合成方法很少,参考文献[1]中国专利CN101522662A报道的以1-环丙基-6,7-二氟-8-氯-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和带有3-硝基苯基亚烷基保护基的(R)-3-(3-硝基亚苄基氨基)-六氮杂环庚烷为原料,缩合后水解脱去3-硝基亚苄基得到盐酸贝西沙星。

药动学研究

盐酸贝西沙星系具有N1-环丙基的8-氯氟喹诺酮药物,是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V发挥抗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作用。DNA旋转酶是细菌DNA复制、转录和修补所需的关键酶;拓扑异构酶是细菌分裂时染色体DNA分隔所需的关键酶。该药通过干扰细菌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目的。盐酸贝西沙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非常好的杀菌效果,并且对引起细菌性结膜炎的眼部致病菌有广谱抗菌活性。

药效学研究

在有怀疑细菌性结膜炎成年患者双侧眼中每天3次(共计16剂)测定贝西沙星血浆浓度。首次和末次给药后,每例患者最高血浆贝西沙星浓度是低于1.3ng/mL,在第1天平均贝西沙星Cmax为0.37ng/mL和第6天为0.43 ng/mL。多次给药后血浆贝西沙星平均消除半衰期估算为7小时。

NMR数据分析

1H NMR谱中给出14组质子信号,分析如下:低场区δH 8.86(1H, s)、δH 8.02(1H, d, J = 10.65 Hz)被归属为两组芳氢质子,其中H-5受邻位碳上氟原子影响裂分成双峰,H-2由于受到邻近的环丙胺基氮原子诱导效应和弱去屏蔽效应影响,距离氮原子较近的芳氢略移向低场,因此δH 8.02归属为H-5,δH 8.86归属为H-2.

图1 盐酸贝西沙星的1H NMR谱图.png

图1 盐酸贝西沙星的1H NMR谱图

参考文献

[1] CN101522662A

免责申明 ChemicalBook平台所发布的新闻资讯只作为知识提供,仅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和交流,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您不应 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ChemicalBook无关。文章中涉及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阅读量:6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