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概述
近年来多项研究数据都表明传统中药丹参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隐丹参酮是从传统中药丹参分离出的重要活性单体,有抗癌、抗菌、抗氧化、抗炎等功能,被认为是丹参酮化合物中高效的抗肿瘤成分之一。隐丹参酮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自噬,阻止细胞迁移和侵袭,发挥抗肿瘤的药理活性;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有利于逆转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效果。现就隐丹参酮对常见消化道肿瘤的抑制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图1 隐丹参酮的性状图
隐丹参酮在不同的消化道肿瘤细胞中通过调节信号通路、影响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增殖等方面发挥其抗肿瘤活性,在体内外模型中均显示了较好的肿瘤抑制率[1]。
1 胃癌
隐丹参酮通过诱导肿瘤抑制因子 miR-124 的表达.影响丙酮酸激酶 PKM2 的转录翻译,抑制肿瘤细胞进行有效糖酵解,从而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 MKN-49P胃癌细胞增殖。隐丹参酮不仅对 MKN-49P细胞有抑制作用,在其他的胃癌细胞中也体现出抑制作用,马丽娟6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隐丹参酮可通过降低 GSK-3β激酶磷酸化水平来抑制人胃癌 BGC-823细胞增殖与迁移。另外,隐丹参酮通过影响活性氧(ROS)过程,诱导GC细胞凋亡,引发细胞周期停滞,抑制各种 GC 细胞系生长7;通过降低与细胞毒素基因相关蛋白A(CagA)过表达,使CagA诱导的胃癌细胞异常增殖、迁移和侵袭受到显著抑制,影响GC细胞的生长,充分证明隐丹参酮在胃癌细胞中发挥了其抗肿瘤活性。
2 结直肠癌
据文献报道,隐丹参酮在体外和体内均可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和增殖。隐丹参酮能抑制胞内 PI3K/Akt信号转导,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核转运,抑制CT26结肠癌细胞的生长迁移,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管生成,从而达到对结肠癌进程的调控。有研究者在构建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发现,隐丹参酮上调了戊糖磷酸途径,调节粪便菌群相关的脂质代谢,使小鼠肿瘤数量显著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还能减轻模型鼠中化疗药物诱导的结肠炎.改善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不仅如此,隐丹参酮抑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激活,防止结肠癌恶病质肌纤维分解和萎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隐丹参酮激活了与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相关的凋亡通路.促进 SW620 和 HCT116 肿瘤细胞凋亡,并体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抗肿瘤作用,体外实验也呈现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马丽娟,王锡思,张武广,等.隐丹参酮通过 miR-124靶向调控PKM2 基因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J].中药材,2020.43(8):1976-1979.